相信许多人都对蚊子非常反感,不只嗡嗡叫扰人清梦,被叮咬後更是奇痒无比,不过你知道若是让蚊子全数灭绝,其实对环境会是极大的伤害吗?而这一切都和「生物多样性」有密切关联,快跟着五感十筑创新长Yvonne Lin,一起来了解生物多样性对环境和人类的重要性吧!
人们花了无数个夜晚和蚊子对决,许多人都和我一样有把蚊子灭绝的念头。生物学书《为什麽不能把蚊子杀光?大自然对人类的秘密用途》(Wild Solutions: How Biodiversity is Money in the Bank)却为这些可恨的蚊子扳回一城,提醒宇宙万物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原来并不是所有蚊子都会叮咬人类,有一种大蚊子其实吃素,吸取花蜜同时帮助农民授粉,这麽有用途的昆虫却被我的无知消灭,只因它和平时叮咬我们的蚊子敌人长得太相似。
这一项学习也挑起了我对於「生物多样性」的好奇。究竟什麽是「生物多样性」?它和人类有什麽关联呢?
任何生态的巨变,都可能引发人类的灭绝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一词在1986年首次被提出,泛指人和地球万物在生物圈的共存共荣关系─「生态圈物种越是多样,其恢复力和稳定性就越高」。
近期蜜蜂消失的事实成为热门话题,然而蜜蜂灭绝所造成的威胁不会仅止於蜂蜜的价格,更要思考的是蜜蜂消失後对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的影响,也就是另一个与生物多样性并存的议题─「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
根据国立台湾大学提出的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在台湾约有四十多种农产品仰赖蜜蜂授粉,这个功能对农作物生产之贡献值更是高达新台币 200 亿至 300 亿元。没有蜜蜂提供的「授粉」这个生态系重要的媒介行为,植物将凋零因而导致粮食问题。
若没了蜜蜂,也没了吃素的大蚊子和其他可以为植物授粉的昆虫,生态链将因无法恢复而崩解。长远来看,生态系的物种灭绝将会是地球万物生存的浩劫。
2020世界经济论坛风险报告中也表示,丧失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风险在未来的10年中名列前茅,是全人类都应即时正视的问题。
生化武器战争,正发生在我们的家中
台湾有七成的人口都住在六都,都市化将都市人和自然分离了。很多人质疑都市里是否也有生态?人们避之惟恐的苍蝇、蟑螂、蜘蛛、蚊子、老鼠等是一种生态。若再仔细观察,我们身边还环绕着蜜蜂、蝴蝶、蜻蜓、松鼠、鸟类、蛙类等也是都市丛林生态的一环,甚至还有家中的宠物。
我们对於动物昆虫的喜好观感,很偏激的立足於本位观点,例如蝴蝶因拥有美丽的姿态而讨喜,但蝴蝶幼虫会吃农作物则被视为「害虫」;蜘蛛长得可怕而被人们扑杀,但蜘蛛却是能帮人铲除害虫的「益虫」。人们对於这些不受欢迎的「害虫」以防治清除之名,无情地释放有毒化学药剂,讽刺地将喷洒毒物的行为称为「消毒」。
化学药剂是世界大战时最令人惶恐的生化武器科学所遗留下的产物,战後的我们停止对人类使用生化武器,却在对付环境里不讨喜的物种上毫不避讳的施放。虽然各国政府都有对有毒物质实施「安全用药」把关,但「安全」的定义,仅止於有毒物质的「用量」和「用法」,举例老鼠药的剧毒众所皆知,而剧毒的取得确实轻而易举,任何人都可以施放老鼠药,任何人也都可以被老鼠药伤害。
这些毒物的使用,或许能即刻将面前的有害生物消灭却无法治本,但这些毒物也被我们释放到环境里一点一点的累积,连带危害到其他生物,最终也将迫害到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生态系统的庞大与精细超越我们的想像,除了法令管制,或许更需要人们有意识地认知与维护。
人与自然的关系,破坏与修复之间
人类一直都是自然万物的一份子,只是在经济发展和都市扩展之时,人类将自己所需的生活空间取代了原本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面对修复生态系,尽管是个相当复杂的工程科学,但只要人类多思考如何调整都市发展的更佳模式,就可以改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开发过程进行道路、河川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时可以导入生态工法,大幅降低人造环境对生物的冲击,同时也可以在建筑基地内广植本土性植栽,并利用绿化、生态池等方式,帮助增加因开发而被移除的生物栖息地。
在每天生活中若我们换个思维,透过「综合式病虫害管理防治」(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以教育与政策改变观念和习惯,配合良好的卫生程序从源头消除有利病虫害生存的环境、路径与食物,并以物理性防制和生物性防治等措施替代,将化学性的药剂防治次数、用量以及毒害程度降至最低,趋避害虫也是可以避免环境用药直接或间接毒害生物的方法。
很高兴在过去的一年里,《苗栗县石虎保育自治条例》、《台中市石虎保育自治条例》相继通过,这是首次由地方政府推动,并针对单一濒危物种进行保育的条例,为台湾的野生动物保育史写下新的里程碑。
石虎属於浅山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顶端,会猎食昆虫、野兔、竹鸡与老鼠等。然而,因为石虎的生活区域与农民耕作面积重叠,早期农夫习惯使用化学除草剂以及化学药剂除虫灭鼠,石虎常因为食物存在的化学毒素而被间接毒杀。
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与林务局推动「友善石虎农作标章」,并积极向农友进行推广与教育後,已经开始有果农舍弃廉价的化学用药,坚持以友善环境的方式耕作,而这些农友也发现,当化学药剂消失,土壤与作物反而变得更健康且乾净,石虎、穿山甲与大冠鹫等动物也都自动地出现在农园里帮忙除虫害,果园的生态系统已经朝自然的正向循环发展(注1),人们也可以有更多安心的农作物可以放心食用。
在此也极力推荐大家阅读环境资讯中心整理出的《七个生物多样性迷思》,内容十分有条理且深入浅出,透过了解,我们可以改变日常行为,为身边的「生物多样性」尽一份心力! https://e-info.org.tw/biodiversity-7-myth/
注1:阿虎加油:https://www.ahutw.info/
作者介绍
Yvonne Lin五感十筑 创新长
seed(台湾永续能源环境专业协会)初创成员号召人并担任第三届理事长,致力於推动台湾商住空间的亲自然演绎性与追求不动产永续发展的平衡,相信创新并整合专业是落实环境永续的根本。
秉持对艺术和设计的热情,着眼於全球最新发展趋势,持续在地产、创意、永续领域的道路上前行。
延伸阅读:
【专栏】台湾夏天热到厌世,3点看懂热岛效应:植栽、建筑都是改善关键
【专栏】室内空气品质比室外更糟?教你有效改善室内5大空气污染源
【专栏】从老建筑设计看见绿建筑理念,旧有建筑再利用发挥永续价值
【专栏】有人类就有破坏?想积福报或消业障,从生活中的建筑物开始改变